增强学生反传销意识——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

2021年10月01日 22:39  点击:[]

增强学生反传销意识——优秀辅导员工作案例

2014-06-28 17:27 陈玉婷

【案例描述】

一条特殊的短信

去年,我带的是大三的辅导员。一天,下班后,我突然收到一条奇怪的短信,是汽车维修二班的雷**同学发过来的,短信上只有简短几个字:“快救我,我被人骗了!”

收到这条短信后,我觉得事有蹊跷,马上回拨电话,对方却已经关机了。我马上联系班干部和雷**寝室的同学,询问该同学近期的情况。经了解,他已经三天没有和同学联系。得知这一情况,我马上向系领导作了报告,并及时通知了家长。在系主任和家长协同下终于在天津市郊区一处小平房内找到了他,平房内除了他还有20多名“学生”正在听一名“老师”滔滔不绝的演讲。

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不久前他和同班同学李**打电话时,提到找工作的事,李**便建议他到自己工作的公司来,称自己在这个“公司”待遇很高,“公司”正在招聘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来的话他可以给经理引荐。雷**觉得是自己的同班同学,自己又急着找份工作,于是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离开学校,去天津参加“面试”。谁知李**其实是骗他参加了一个非法团伙组织的营销培训,被迫成为自己的下线,从事骗人的传销活动,还没收了他得手机,使他无法与任何人取得联系。

被困了三天两夜的雷**趁同学不注意时偷回了他的手机,给我发了文章开头的那条救命短信。经调查,参加传销培训的受骗者大多数是被亲人、朋友或老乡以安排工作为诱饵骗到某市郊区的平房中,又以各种借口骗走、扣留他们的身份证、现金及通信设备,使这些被骗者失去行动的自由,被迫接受传销培训课程。

据调查,李**谎称自己找到了实习单位,已经参加传销组织近半年,并“介绍”多位同学、亲友成为了自己的下线。在整个事件的调查中,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反而觉得自己是在为身边的朋友解决“就业问题”。

【案例分析】

案例中李**的事例典型地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误入非法传销组织中的问题。近年来,非法传销行为对人们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尽管国家对传销行为明令禁止,但传销现象并没有由此而消失,一些传销组织将“魔爪”深入到大学校园中,尤其是即将毕业正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2004年3月,重庆市出现“欧丽曼”的传销组织,造成河南、陕西等地近2000名大学生身陷其中,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专门针对传销事件进行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

传销现象在高校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已成为辅导员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之一。案例中的单林就是部分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现象的一个缩影。具体而言,案例中李**事例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一夜脱贫,一日暴富”的急功近利心理,是导致其误入传销组织的根本动因。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最为渴望成功,伴随网络时代和大众媒体的宣传,一夜成名、瞬间致富的奇迹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案例中得李**,他身上集中表现了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误区。其一,迫切渴望得到父母、老师及身边朋友的认可,急于以最简洁的方式、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功。其二,受到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利欲熏心,过分追逐物质财富,导致其在受骗之后,难以及时醒悟,甚至发生欺骗同学、亲人,走上违法道路的人生悲剧。

第二,以雷**为代表的部分同学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匮乏,自我防范能力差。首先,与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匮乏。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自己的学历高,是不可能被骗的,传销人员正是利用了这个缺点,运用怂恿、欺骗等手段使其进入传销的圈套中。其次,法律意识淡薄。同学们往往对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意识,对传销的本质也没有深刻和正确的理解,不仅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这导致大学生误入非法组织、从事非法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案例中的李**已经加入非法组织半年之久,却不知道该组织从事的是违法违纪的活动,甚至出于好心给同学雷**等介绍这份工作,是法律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再次,警惕性低,自我防范能力差,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校园是一方净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但随着高校校园的日趋社会化,犯罪分子的魔爪逐渐伸向高校。大学生由于处世不深、心理单纯导致其警惕性很低,缺少“防人之心”,自我防范能力很差。

第三,传销组织的欺骗手段多样,误导性强。一方面,传销组织者利用多样的形式手段,通过授课、演讲、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洗脑,使他们形成“拒绝—默认—接受—沉迷”的发展趋势,甚至达到无法自拔的程度,再诱导、蛊惑其不断地将同学、朋友、亲人引入到组织中,发展下线。另一方面,传销组织常常给学生制造假象,使其认为传销既是有利可图的职业,更是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可以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可以实现“一夜脱贫,一日暴富”的梦想,具有极强的误导性。案例中得李**就把“传销”作为自己的工作,在半年的时间中,引荐多位亲友成为自己的下线,还误认为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此外,大多数传销组织抓住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的现实,打着“招聘”的旗号,吸引了大批为就业而烦恼的毕业生,这也是“传销”在大学环境中盛行的主要动因之一。

【解决办法】

学生违法违纪而造成的人身伤害问题是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之一。预防由此而造成的人身安全伤害问题,需要我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树立其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配合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和防范。对于本案例而言,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一,积极配合学校及相关部门做好相关当事人的惩处工作。具体来说,在事件发生后我做好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上报信息,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事件处理意见。并与系领导、家长一同赶到天津,寻找学生。二、全面了解事情过程,为公安机关提供相关证据。作为对学生情况最了解、与学生最贴近的老师,我并没有回避,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学生事件中起到了镇静剂作用。

第二,积极关注受害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科学做好后期教育、管理工作协助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同时,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针对受害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稳定缓解学生思想情绪。此外,为了避免同学们对这件事的误传和放大。我积极做好了宣传和引导工作。对于这件事,同学们一般会给予很多的关注,往往会将事件放大,对学生、学校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必须好做信息工作,最快、最准地掌握事件的发展和真相,在适当的时机给同学们澄清,避免其传播扩大化。在教育方面,我一方面针对雷新建等相关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通过谈话、聊天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避免情绪刺激。

第三、加强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防止学生再次进入传销,通过讲座、报告等具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懂法,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平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法律道德意识。

【案例启示】

据调查显示,被卷入非法传销案件的人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给学生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更是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促成了大学生的反社会人格,滥用诚信资源,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预防由此而造成的人身安全伤害问题,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保持高度的敏锐性,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确树立其人身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必要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11年6月,在辅导员、同学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雷**等同学顺利的完成了学业,成功的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个事例给了作为辅导员的我一个启示,那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防范学生误入传销歧途。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年大一新生刚入校,在系领导的指导下,我系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反传销意识。

(一)、工作要点:

1、加强对传销危害性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传销危害性的认识。

2、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3、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增强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4、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实施过程

1、“揭开传销面纱,谨防传销诈骗”讲座。教给学生识别传销的策略:

看计酬方式,是卖人头,还是销售货真价实的产品。

看商品价值,是不是商品本身所值的价值。

看利润来源,是否以真正产品的销售量来计算收入

看售后服务,也就是产品能不能退货。

看加盟费,是不是要交入门费。

看消息来源,如果突然接到电话向你介绍工作,具不说详细情况,只说面谈,要警惕是非法传销的召唤。

看工作地点,如果工作地点在民房或是偏僻的郊区,你一定要注意。

看工作方式,如果你到了所谓的工作地点就有人给你上课,让你介绍别人一起来发财,这可能就是传销分子对你进行洗脑。

看居住环境,非法传销组织多人居住一屋,生活方式多像民工,纪律严格,没有自由。

看宣传方式,非法传销组织没有营业执照。

2、观看中国首部反传销电影《黑梦》。明白非法传销的伎俩:

请君入瓮——让你最信任的人欺骗你

精神鸦片——你也能当百万富翁

本来面目——骗钱没商量

劣迹斑斑——人身控制+暴力威胁

3、“美好生活,拒绝传销”签名活动。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了解非法传销的欺诈本质,明确传销活动系非法活动,增强抵制各种诱惑自觉性。

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轻易告诉他人,以防被人以招聘、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名陷入传销活动。到正规的人才市场招聘工作,不要轻信同学、朋友优厚待遇的许诺。发现不法分子在进行非法传销活动,应及时报警或向学校保卫部门报告。

杜绝非法传销对学生带来的伤害,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日常工作中,我会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对个别学生情绪或者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要高度关注,及时了解,必要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同时,充分依靠学生骨干。在预防和处置此类事件的工作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向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动向,疏导学生的情绪;做到防范于未然。

上一条:致北京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学生的倡议书‍‍​ 下一条:辅导员考评制度

关闭